己亥岁末、庚子之初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特殊社会群体,疫情影响更加加剧了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依靠游戏和短视频等娱乐方式虽可以消磨一定时间,但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不规律的学习方式容易引发大学生孤独感、恐慌感、无助感。不仅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把心理健康问题矛盾摆在了突出位置。为此,需要社会多方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发力,着力解决与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保其学业有成、健康成长。
家庭无微不至,积极营造心灵归宿
创造和维护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睦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大学生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情况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点。而在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赌气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容易产生胆小、焦虑、冷漠、悲观、孤独、紧张等特征,引发更为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要为创造和维护和谐的家庭氛围付出努力,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时刻保持心情开朗,从而让大学生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
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全国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尚未返校学习,这就让家庭成为了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前沿。疫情的常态化让大家长时间封闭在家,减少社交活动频率,容易引发心理极度空虚、倍感无聊,甚至对家人言行不满,导致紧张的家庭关系。家长要对疫情有正确的认识,在困境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有爱心、信心、耐心、恒心,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到夫妻之间和睦相处,家长同子女之间有效沟通。
主动与校方配合,家校协同育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切实发挥家庭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家庭优势与高校资源团结协作、有效联动,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家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挖掘家庭的教育功能,在疫情特殊时期,及时关注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态、心理健康情况和情感波动,发现问题苗头主动与学校联系,以便于更及时地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突发情况。
学生积极应对,自觉打造心如磐石
掌握自我调节方法。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人类终将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一方面给经济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以提升自我。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要坚决克服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努力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把疫情的不利影响转化为发展动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保持适当居家运动。紧张、不安、焦虑的心理变化会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力,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就会降低,更容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大学生长期居家生活和学习,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等娱乐方式上,要高度警惕网络成瘾问题,每天抽出时间进行适当的居家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也能平和调节自我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应对心理健康风险。
总之,心理健康关乎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主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疫情影响下的阴霾,健康成长,增添动能,超越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