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心理健康

知识分享

别急,先去做你想做的

发布者:宋文琼  时间:2019-11-07 00:00:00  浏览:

原创:于童

 

我大二的时候,要修一门课——“发展心理学”,和文史学院借的教室。他们学院的教学楼有一个特点,每个教室门口的墙上,都装有一个透明塑料板,一半A4纸大小,里面嵌着一张纸,要么是古诗,要么是论语,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一个文史学院该有的文化底蕴。

我上课的那间教室,门口贴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当时看见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是:哦,“启发”这词是这么来的啊!第二反应是:诶?那字念啥?

一直到那学期结束,这句话,除了在忘了教室门牌号的时候,跟别人说:“你就上三楼找那个不愤不启那屋,就是我们上课的教室”以外,再没有任何用处。

三年后,我研一,教我们“教育论”的老师,又重新提起这句话:“有谁知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

哦,这字念fei,三声。

诶?对呀!“缠绵悱恻”的“悱”嘛!有的字明明熟悉得很,怎么换个环境就不认识了呢?这应该算是什么心理现象?对语言和文字进行加工的是哪个脑区来着?……

所以溜号,真的是很正常的事,即便是优秀到我这个程度,也避免不了……

某同学回答:“出自《论语·述而》,其实后边还有半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有朱熹对这句话做出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十分困惑,这种同学为什么堕落到和我在一个学校读书?考试的时候睡觉流口水醒来发现试卷被洇了吗?

“那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想说的是什么问题吗?”

“就是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就差一点弄不明白的时候,再去启示他;当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再发言教育,我觉得这句话讲的是教育的时机问题。”

时机。

这是我那节课记住的第二个词,第一个词,是缠绵悱恻。

 

我英语奇差,遇到两件事,我一定会拉肚子,阴天和英语考试。我妈骂我,十之七八是因为我那糟心的英语成绩,她总是:“跟没跟你说过学好英语很重要!说多少次了!你怎么就听不进去我说话呢!让你学点习怎么比让你咽药还费劲呢!……”当听到:“跟你爹一个德行”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场单方面的输出,终于结束了。

剩下的十之二三则是因为我和我爸长得像,好巧不巧又都姓于,让我妈看见我就来气。

 

读了研究生以后,我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确实与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矛盾越来越大,我想在有余力的时候看看外文教材,就买了本《心理学与生活(第20版)》,纯英文。我花了45天读完30页,这30页的内涵几乎都没理解,汉译标注倒是密密麻麻。一本书一共627页,就算保持住这个速度,也要两年半能读完。那是我第一次觉得,我或许应该开始学英语了。

我不信木桶理论,比起弥补缺点,我更倾向于将眼光放在我的优势上,我乐观、勤奋又充满好奇心,我的优势足够支撑我去做一个优秀的人。

(可进入该网址www.authentichappiness.org进行VIA测试,测量自己的优势。)

但英语不好这个缺点,打击了我的乐观,可能让我因为无助不再勤奋好学,阻碍了我满足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我开始变得慌张。

深受外文教材的吸引但无法阅读,是“愤”;理解不了外文教材和译文版本之间不可言说的微妙偏差,是“悱”。

我知道我的“时机”到了,我的“启”与“发”,都要靠“英语”这位“老师”带给我。

我无法骗人说我现在的英语已经十分优秀了,因为真诚也是我的优点之一。英语依然让我无助,忘记某个心理学派的一整个理论带给我的伤害还不如忘记一个单词来得大。但我现在会在下班后的公交车上,点开英语学习APP中的高中必背单词,背它三四十个;会在早上打开《老友记》,看着可爱的菲比做早饭;会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那本《心理学与生活》,嗯,我已经看到352页了。

我想用我的经验告诉你,与其逼着自己去做别人觉得对的事,不如先停下来想想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别总对自己说:“我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个东西很重要!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不如和自己说:“别急,先去做你想做的,你想做的,到了‘时机’,就会带你找到你该做的。”